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庙首镇:党组织引领小山村做出扶贫“茶”文章

发布时间:2020-06-08 14:42:46 编辑: 庙首镇 访问次数:3689 字体大小:

被群山包围的旌德县庙首镇祥云村,过去可谓一穷二百,山多地少,村里没资源没产业,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要生活就得靠外出务工,是个典型的“空壳村”。

如今的祥云村填“实”了。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绿茶溢馨香,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茶园,第四支部老书记周秉忠感叹:“如果当初不搞茶叶,不发展村集体经济,脱贫就难咯!”

过去三年时间,祥云村党委聚民心、集民智,带动本村十个村民组群众种植茶叶250多亩,建成面积约110亩的村集体茶园。2019年茶叶年总产值52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3.3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连跳升至8000元,茶产业正逐渐成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支部引领党员带动找准集体经济脱壳点

祥云村的村干部一直犯愁,愁什么?

“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是要找准一项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产业。”为此,村里大会小会开了十多次,每次都不了了之。时任村党委书记的余世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7年9月,一次饭后,妻子递过一杯茶,“点”通了余世春。“对哦!村民一直都爱自己种茶喝,我们村又处高山地区,生态好,土地又是弱酸性,种出来的茶叶肯定受市场欢迎。”嘀咕着的余世春马上跑出屋外,拿出手机,把想法告诉村主任高德宣,两人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一方面,高德宣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对接,邀请茶叶种植专家到祥云村进行考察,形成茶叶发展可行性报告,争取项目落地。另一方面,余世春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搜集村民的建议。

可万事开头难。

“种了后卖给谁啊?”

“现在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干得了吗?”

“村委连块集体用地都没有,怎么种?”

村民不了解、不支持、缺资金、缺技术,连番发问把一帮村干难住了。

不气馁。余世春和高德宣组织召开村党员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宣传上级对茶叶种植的帮扶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哪些林木可以提前砍伐、哪些农作物改种茶叶产值会更高、收益会更快。

随后,村委组织党员干部、经济能人和部分村民到茶产业发展较好的周边地区黄山区考察学习,使大家开眼界。

就在村民犹豫之时,余世春和几名党员带头与村委签订种植承诺书,通过党员示范种给村民看,打消村民“不敢种”的疑虑。同时,村委挑选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懂茶叶种植的党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到农户茶园进行指导,解决茶农“不会种”的难题。

2018年12月,借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工程,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东风”,通过土地整合,祥云村顺利拿下“集体经济茶园”项目,占地110亩的祥云村集体经济茶园正式成立。

抱团经营保品质合作社撑起致富保护伞

上百亩的茶园如何管理?祥云村的答案还是靠党员。

村支部商议决定,实行党员包片责任制,统一将茶园分包到党员头上,确保茶苗栽种一棵、成熟一棵、收益一棵。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当地村民参与茶叶种植的热情不断高涨,短短一年时间,全村有72户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中。

可随着种植户增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农户分散经营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一些茶农增产不增收。

咋办?

“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组织,把茶农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在村党员会议上,余世春和大伙说。

思路决定出路。祥云村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合作社+”的扶贫模式,成立了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祥云村南元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成立,党员率先入社,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并围绕茶叶的种植标准和经营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章程,聘请技术人员定期下村蹲点指导,对茶树栽种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过硬。经过一番努力,很快合作社发展社员30多户,建成茶业种植基地180亩。

随着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农户都愿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来管理,村民许永华就是其中一位。许永华家中劳动力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后,每年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闲暇时间还可以进入基地打工,实现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去年我从合作社领到了6500多元的工钱。”许永华笑着说。

因采茶、除草、剪枝、施肥等农事活动较为轻松,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做起来也毫不逊色,既有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大家干得越来越起劲了。

老党员返乡创业办茶厂延伸产业链条

家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村党员孙李何就是十几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回村的孙李何惊喜发现,短短一年的发展,村里四分之三的农户都种上了茶叶,规模很是可观,但茶叶的制作和销路却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有外商进村收购,但价格波动大,没有基本保障。

孙李何想,如果建立起属于村民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不仅可以彻底解决村民制茶难、销售难的问题,还可以吸纳村民进入到茶叶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就业,扩宽村民的就业渠道。

2020年3月15日,孙李何联合合作社几个党员大户,集资25万元,在祥云村南元组建起6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开始试机投产,日处理鲜叶达250公斤。茶厂建成后,与茶农签订“双价”购销合同,价高时执行市场价,价低时执行合同保护价,除收购、加工本地农户茶叶鲜叶外,还以同样收购价格面向周边种植户的茶叶,将零散农产品进行捆绑组合,有效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2020年,祥云村茶叶年总产值52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3.3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0000余元。

这只是开始。 “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现有茶园资源,扩大茶园规模,形成茶文化走廊。”村党委书记余世春表示,祥云村要继续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带动,积极探索组织观、听、摘、炒、品、购等多元化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让这一地绿茶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近年来,该村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工程,建立村“两委”干部年终绩效奖励与集体经济成效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只有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克服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畏难不前的消极情绪,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祥云村党委书记余世春表示,只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