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旌德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围绕发展环境、双创主体、要素支撑、赛训结合等关键环节,持续优化创业创新软硬条件,有效激发农村“双创”内生动力,推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4亿元,同比增长27%。
强化基础支撑,营造“双创”优质生态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相继出台《旌德县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旌德县支持灵芝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系列文件,落实财政补贴、技术服务等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农村创业创新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优化发展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设立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64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建立青年农村电商直播培训基地,打造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3个,全力推动农村创业搭上电商快车。
三是完善物流体系。针对农产品运输难题,建设城区汇五仓储项目,引导“四通一达”快递入驻,新建冷库库容2040立方米。强化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快递、农产品代收功能,依托“村村通公交”优势,发挥全县35条公交线路作用,通过签订客货邮合作协议,实现“公交带货”,配送效率提高40%以上,平均每个邮件快件降低成本60%,有效打通农村“双创”的“任督二脉”。
突出主体培育,激发“双创”无限潜力
一是鼓励错位发展。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引导农民合作社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错位谋划发展道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粮油、茶叶、水果、养殖等各类产业同步发展的农业新格局。目前,旌德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涉及行业超过30个,其中黄牛、灵芝、茶叶等特色产业板块初具规模。
二是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依托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对全县912家家庭农场、383家农民合作社进行“云端+大数据”平台化管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家庭农场台账全覆盖和代理农民合作社财务工作;成立农经辅导员队伍,开展定点联系、定期走访的点对点服务,推动农民合作社经营发展全面升级。
三是引入淘汰机制。坚持“能进就能出”原则,围绕产业发展、销售收入、管理水平、带动能力等多维度评价体系,每年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开展综合评定,通过“晾晒比”传导压力,激发活力。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市级示范社2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7家。
加强要素保障,注入“双创”强劲动能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能力提升、种养加技术能手培训、农村创业创新者培养和电商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农村农业的生产经营创新能力,2022年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30人、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20人。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设立5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灵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在农村“双创”实践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龙头型企业、奖补科技品牌创新。开展省第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工作,为366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申请银行“助保贷”,到位资金2.37亿元,引入宣城市瑞丰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茶叶·丰收贷”担保融资产品,2022年共为9家茶企申请贷款520万元。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管理模式,深入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已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6个。
注重赛事评比,打造“双创”示范典型
一是注重“优中选优”。鼓励经营主体踊跃报名,通过上门指导、综合比较等方式,选拔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和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创业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农村“双创”比赛。近两年来,共组织14家新型经营主体参加第一至四届宣城市农业农村创业大赛,推荐1个“双创”项目参加省级竞赛。
二是注重“精益求精”。对初步确定的参赛项目,邀请创业名师,通过解读赛制、完善项目计划书、现场模拟路演等方式,进行赛前辅导培训,提升项目质量,强化参赛技巧,助力参赛项目脱颖而出。“土爷驾到”“甘蔗菊花农旅产业融合创业”等8个项目获市级奖项,“食安中国—数字互联网农、旅、康”项目获省级奖项,杨博士土鸡品牌位列抖音食品生鲜类目第一,粉丝数近70万,产品复购率达80%。
三是注重“好上加好”。对取得成绩的经营主体和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平台宣传报道,让好项目获得更多曝光,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农村“双创”氛围。旌德大米、皇菊、香榧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旌德灵芝、黄精、皇菊被列入“安徽十大皖药”基地名录,旌德灵芝、天山真香分别获评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宣城市农特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县委办、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