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旌德县坚持党建为引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聚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延链条、塑品牌、建机制、强带动,千方百计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聚焦“延链补链”,“三+”模式联农增收
一是加强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运营壮大+村集体入股分红+农户就业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镇村资源要素库和企业发展需求库,完善衔接资金项目储备库,从市场主体、联农带农、社会资本撬动、项目准备等方面综合开展衔接资金实施项目评价,遴选优质项目建设运营。2021年以来,全县建成经营性产业项目54个,入驻企业71家,其中规上服务业1家、限上商贸业1家、规上工业3家、省市农业林业龙头企业12家;2023年6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733万元、村均11万元,其中8个脱贫村村均增收23万元。
二是加强资源聚合,促进乡村融合。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在资源聚合、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采取“强村+弱村”“脱贫村+一般村”“中心村+偏远村”等方式“飞地”抱团发展。2021年以来,实施跨镇抱团项目4个,投入衔接资金4824.04万元;跨村抱团项目24个,投入衔接资金9756.04万元。近两年投入1000余万元衔接资金建设的俞村镇冷链物流项目,跨镇实施10个村抱团发展,延长皖南土鸡产业加工链,同步撬动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打造优势品牌。坚持“品牌+特色”“线上+线下”“快递+物流”,在规模上下功夫、在质量上见真章、在品牌上求突破,通过衔接资金支持7个特色“土特产”品牌建设,带动形成灵芝、茶叶、小黄牛、皖南土鸡等4个特色产业。2021年以来投入3784万元衔接资金实施的汇五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集电子商务、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平台,成功打造“杨博士”等农产品电商头部品牌,日销售皖南土鸡1万只以上,年销售额超3亿元;孵化惠吾果蔬超市7家,打通县内外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民蔬菜价格10%左右。
二、聚焦“特点特色”,三种“经济”带农增收
一是发展“绿色经济”。扎实做好“两山”转化文章,推行市场化机制、公司化管理、股份化经营,建设“两山银行”试点村14个,入股林地2.27万亩,2804户入股农户户均年增收约2200元。发放全省首本“林下空间经营权证”,流转4004.8亩闲置林下空间,开展灵芝、石斛等中药材种植,2021年以来林农获取林地租金70余万元,带动林农务工收入270余万元。
二是发展“地标经济”。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围绕“旌德灵芝”“旌德黄牛”等6个国字号地标品牌,2021年以来投入衔接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灵芝加工、养牛基地等产业项目7个,构建保种育种、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农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链条体系。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依托格瑞农业、寻味捌零、美迪花世界等企业,试点发展庭院经济微药园、微菜园、微花园,通过专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育苗保障、兜底收购,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预计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同时对发展庭院经济项目的6户脱贫户进行奖补,户均年奖补300元。
三、聚焦“三化三盯”,三项“措施”促农增收
一是优化机制,紧盯项目谋划。实行部门预审、行业评审、会议审定的项目库建设“三审”工作法,要求明确运营主体、绩效目标、联农带农机制等关键要素,保证项目批复即可实施。建立农村闲置资源动态监测机制,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累计盘活闲置土地159.5亩。
二是细化举措,紧盯项目实施。构建“1+N”制度体系,双周进行调度,每月制发提示单,每季度分析研判,不定期下发通报。衔接资金工程类项目鼓励施工单位优先聘用当地群众务工,今年以来共聘用当地群众务工295人、人均增收5700元,其中41名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人均增收4800余元。
三是强化监管,紧盯项目效益。常态化开展帮扶项目资产排查,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加强资产后续管理,压实运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做到事前签订协议,事中加强监管,事后兑现收益,带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目前,全县衔接资金产业项目带动就近就业1520人,其中122名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人均年增收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