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给人以力量的营养剂。六尺巷故事有识于史,有见于人,承载着古人“和谐”与“谦让”的传统美德与历史智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史志档案部门要聚焦“为党立言、为国修史、为民服务”工作要求,积极践行“存史资政育人”职责使命,用心用情传承党的历史和地方历史文化,凝心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执笔著史、及时记录历史实践,发挥“存史”功能。“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志书作为全面、系统、真实记述地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发挥着“追事物发端、溯历史源流”的重要功能,《桐城县志略》为六尺巷故事提供了官方权威、令人信服的历史凭证。史志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即时存史的理念,加强对史料的跟进收集整理,开展口述史采集、档案资料征集和接收进馆,为编修史书、研究历史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高标准编纂《旌德年鉴》,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力打造记录时代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的大型工具书。积极推进全县乡镇村志编修项目,把村史村志编修作为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的民心工程,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修志问道、活化利用历史资源,发挥“资政”功能。六尺巷故事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史志档案部门要用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坚持“党有所需、史有所为”,扎实开展《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旌德县历史第三卷》编研,积极撰写史志研究文章,《长征路上的一枚印章》获全市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活动征文评比一等奖、《奋力探索史志档案研究成果转化新路径》被人民网客户端转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旌德》被《党史纵览》收录、《为史志宣教插上“新媒体”翅膀》入选全省党史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服务地方建设。编纂《百年辉煌·旌德红色记忆》《胡明与皖南八年游击战》《旌德上海小三线记忆》《旌德县新时代十年高质量发展综述》,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参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廉洁文化著作《清风长存》征稿,编写“为民请命的张凤翀、政仁民惠的王祯、冰心铁面的苏一圻”等多篇旌德红色廉洁故事,深入挖掘古代先贤、清官廉吏的人物事迹,服务廉洁文化建设。
以史鉴今、创新宣讲历史故事,发挥“育人”功能。六尺巷故事体现了古人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处世哲学,也教育后人时刻谦和礼让、见贤思齐,史志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史志育人新实践,提高史志文化教化育人实效。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分众化”宣讲。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校园、军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网站开展史志档案“七进”活动,赠送史志书籍500余册,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60余次,受众300余人。坚持“教育实践”相统一,做好“主题化”宣讲。发挥“旌德县红色记忆展示厅”双基地功能,“七一”前后接待县内20余个单位党组织、300余名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接待各类学校学生100余人进行思政教育,接待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就业见习50余人。坚持“动漫图文”相互补,做好“互动化”宣讲。依托“旌德县红色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公众号和“旌德新四军”公众号,连载红色故事、主题宣传、史料研究等多个专题,生动还原、图文并茂推出研究成果,“旌德史志档案”微信视频号制发《党史上的今天》短视频364期,《史书里的监察官:周希旦》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并荣登《中国年鉴》资政篇“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栏目,打造“兰台红书柜 我是读档人”“旌德史志我来说”等活动载体,开通《打卡红色旌德》《兰台红书柜 周周讲故事》栏目,扩大红色影响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史不遗言,一封家书,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感;史能作证,一部志书,让历史的烙印记忆犹新;史可育人,一个故事,让历史的经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