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是基础。近年来,旌德县白地镇在率先推进“党建+三治”基础上,在全镇6村全面铺开网格化信息化工作,示范推进白地村、江村积分制管理工作,助推自治“升级”。
坚持党建为引领,激活“红细胞”。白地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打造新的“红色引擎”。抓班子,增强组织凝聚力。以提升村级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落实。抓队伍,彰显党员战斗力。镇各村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至40周岁,全部大专以上文凭。在网格队伍配备上,名额向个人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党员倾斜,全镇56名网格员中,有党员22名。抓基础,提升党内执行力。在白地村打造“六抓六促六提”党建品牌、江村打造“六心工作法”,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引导党员、网格员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殡葬整治等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提升网格化信息化水平,构建“大脉络”。白地镇以网格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村组末梢延伸,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一张网格综合分析。参考村组行政划分,建成三级网格41个,将基层信息接入到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形成便民服务、基层治理、信访稳控综合网,形成一网统管。一支队伍抓落实。按照“六员”“五老”标准,配齐配强网格员队伍,开展网格员培训13余场次,明确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处等六大工作职责,实现全科办理。一本册子管理信息。发放网格员工作手册,要求即走访即记录、即摸排即上报,工作开展情况一目了然,信息记录条理清晰。一套考核调度激励。完善网格员薪酬待遇,制定详细的管理考核细则,实行差异化考核等次,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
探索积分制管理,疏通“微循环”。小积分大作用。白地村和江村示范建立“积分制+X”管理模式,探索与村级各项工作相结合,激发村民内生自治活力,推动积分在乡村振兴中“游起来”。广泛动员宣传。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网格员开展“积分制”管理专题培训8次,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利用微信、广播、显示屏等载体开展“积分制”宣传,扩大村民知晓率,实现全覆盖。制定评定细则。白地村和江村融合村级工作内容,依据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针对普通村民、党员,分别制定二类积分评定细则,分为正向积分负向扣分2类。实施量化考核。以家庭为单位在微信小程序中设置积分账户,网格员记录平时积分。季末经审核、公示后,统一录入小程序账户中。评定结果运用。将党员积分作为“红黄榜”制度、党员评先评优等工作重要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二季度评定红榜党员13名,黄榜党员1名。此外,村民账户积分可到村积分制超市兑换日用品等物资奖励。
基层治理显成效,乡村振兴焕风貌,如今白地镇镇域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新气象进一步提升。
水清岸绿、宜居环境“靓”起来。将积分制与文明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工程等重点工作挂钩,进一步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林小青”“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中、落实好门前“三包”,如今镇域内处处可见山青岸绿、天蓝水碧。
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旺”起来。白地镇发挥网格员率先示范作用,如白地村网格员种植大户周小马以建立“产业合作社+农户+致富能人”发展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增富。白地镇现已培育了天星目、天天开心等市级家庭农场,通过专业合作社发展黄精、香榧等农特产品种植,打造农产品集中展示中心,宣传展示本地农特产品,形成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共筑平安、基层治理“活”起来。安全和谐的治理环境是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近三年来,白地镇矛盾发生率呈递减趋势,村民法治思维进一步提升,群众积极参与普法讲座等活动,咨询法律服务次数不断增加。信访重点人员由13人减少到6人,连续 5年白地镇未发生进京赴省到市上访事件。近年来持续获得“零命案”乡镇称号。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润”起来。白地镇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培育建立起村级服务队9支服务队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学习雷锋日”等主题志愿活动中。举办了2期乡村春晚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涌现出以张文和、周小马等为代表的好人典型,近年来获评县级、市级好人20余人。同时建成乡村文化广场,积极开展党史宣讲、“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等乡风文明活动,殡葬改革成效持续走在全县前列,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