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县法院:从“末端执”转为“前端治” 持续推进执源治理

发布时间:2024-09-13 18:40:30 编辑: 旌德县法院 访问次数:928 字体大小:

近年来,旌德法院树牢“抓前端、治未病”工作理念,强化能动司法,积极探索前端化解、源头治理、联动共治的执源治理新路径。2024年以来,旌德法院首次执行案件收案同比下降20%,执源治理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凝聚执源治理“合力”。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将“有利于执行”理念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全过程,实现立案、审判和执行工作融合发力,切实提升执行质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群体性、涉众型、矛盾易激化等纠纷,邀请执行人员共同参与调解提出建议,最大限度防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的潜在风险。在裁判文书制作过程中,邀请执行部门人员对涉财产执行的裁判内容提出建议,减少判项不明等问题发生,从源头防范“执行不能”风险。判决生效后,对存在给付内容的案件,按照“谁办理、谁审理、谁负责督促履行”的原则,承办法官主动跟踪督促履行,减少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二是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深挖执源治理“潜力”。前置“督促提醒”,重视失信预防。立案阶段,向当事人发放风险告知书,既告知诉讼的风险,也强调执行的风险,让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能否胜诉、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宣判后,加强裁判文书答疑解惑,及时了解义务方履行情况,引导债务人自觉履行义务。送达裁判文书时,一并向义务人送达《督促履行义务告知书》,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风险进行预警,提醒义务人“拒执”可能增加的费用成本、失信后果和面临的法律惩戒举措,敦促义务人主动履行,降低执行成本和涉执风险。执行立案前,由执行人员与原承办法官共同督促债务人主动履行义务,推动形成有履行能力的债务人“不能赖、不敢赖、不想赖”的态势。  

三是紧盯重点关键环节,激发执源治理“内力”。对部门及条线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应用,用数据“说话”。审管办每周研判弱项短板质效指标,对执行完毕率、执行到位率、首执案件终本率等重点指标进行分析调度,对低于满意值的指标由审管办向承办法官发送《指标整改提示单》,督促限时整改,现已制发提示单63份。每日在工作群通报执行团队收结案数据、结案用时等重要指标,增强办案人员紧迫感。实行案件周例会制度,执行局长每周主持召开周例会,督导协调案件执行工作,确保指标落后的办案人员明确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常态化开展审判、执行人员交流轮岗机制,法官助理入额前必须在执行一线锻炼,有效提升干警执行能力、多元解纷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持续激发执源治理的活力。  

下一步,旌德法院将在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推进“双源治理”过程中能动履职,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机制,充分发挥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营造鼓励自动履行、支持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持续优化法治环境提供扎实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